欢迎访问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西医院官方网站

儿科

孩子服用退热药仍高热不退,需要警惕“脱水热”!

来源:儿科编辑:发布时间:2023-10-10

分享到:

近日,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西医院(自治区人民医院东院)儿科收治了很多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孩子在感染后反复发热,在抗感染治疗下,有的吃退热药有效,有的却无任何反应或仍然反复高热。面对这种情况,儿科医生表示,这很有可能是并发“脱水热”啦!什么是“脱水热”?我们如何判断孩子的脱水程度?生活中要怎么预防?面对这些疑问,我院儿科专家来给您支招!

什么是“脱水热”

脱水热是小儿疾病中常见的一种病症,尤其是当下冷暖交替季节,孩子感染后反复发热,大量出汗,当出汗脱水之后皮肤水分蒸发减少,使其散热受到影响,从而导致体温升高出现脱水的一种现象。出现脱水热不但会使内脏功能受损,还易引起严重的酸中毒,严重时可致脑组织缺氧昏迷死亡。

发热程度

低热:腋下温度37.3℃~38.0℃

中度发热:腋下温度38.1℃~39℃

高热:腋下温度39.1℃~41℃

超高热:腋下温度41℃以上

如何判断脱水程度主要依据丢失体液量、皮肤弹性、黏膜、前囟及眼窝凹陷程度、肢端温度、尿量、脉搏及血压的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分为轻度脱水,中度脱水及重度脱水(如下表)。

生病期间,给孩子补充足够的水分非常重要,但要依据孩子的实际情况补充,顺势而为,注意观察病情变化。如喝不进去,仍然反复发热,建议抓紧时间急诊就诊评估,输液处理。

为何用了消炎药和退热药仍然反复发热

其一:感染病灶抗炎药物起效前48-72小时内,病原体对机体的刺激,动员全身免疫系统形成机体反应。

其二:早期反复发热、退热过程产生大量汗液以及呼吸加深加快导致水分丢失过多。

其三:发热期间身体的消化酶分泌减少,各种消化酶活性降低,因此导致食欲减退,摄入不足。

发热时人体就像一口“火锅”,如果不添加“高汤”,迟早有“干锅”的一刻。彼时身体处于脱水状态,服用退热药将无济于事,无法产生汗液蒸发带走热量,“扬汤止沸”失效,自然也就退不了烧。

有的孩子在这种“干烧”的状态下甚至发生“热性惊厥”。所以,当孩子发热时,大家除了物理降温与服用退热药、消炎药外,还需要适当口服补液。

平时轻度、中度脱水我们通过口服补液基本就可以达到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的状态,当出现不可耐受口服的中度脱水或者重度脱水时,则需静脉补液纠正,只有人体保持足够的体液,退热药物才能发挥它的作用。

如何预防

1.将室温保持在22℃-28℃之间;

2.不要给孩子穿得太多、太厚;

3.尽量避免到人群聚集的地方,减少交叉感染。

如何护理

1.补充水分:尽量予口服补充水分,少量多次;如果喂水有困难,可考虑静脉滴注补液;

2.尽量实施母乳喂养;

3.不要滥用退烧药;

4.高热不退(腋温大于或等于40.5℃)或出现抽搐者应立即送医院救治。(来源:儿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