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消化内科编辑:发布时间:2023-08-29
消化道肿瘤占据全球肿瘤发病率第三位,每年因为消化道肿瘤死亡的人数约占所有肿瘤死亡人数的50%。若早期发现病灶,治愈率可达90%以上,因此消化道肿瘤的预防、早期诊断至关重要。发现一例早癌,就是挽救一条生命,拯救一个家庭。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西医院(自治区人民医院东院)(简称中山一院广西医院)消化内科自开科以来,积极推进消化道癌症筛查早诊早治,为广大患者排忧解难。
病例一
患者钟先生(化名) 因腹部不适在外院多次进行胃镜检查,均提示萎缩性胃炎伴肠化,且病理提示重度肠化生。后来在亲友的推荐下,他来到我院消化内科就诊。
消化内科蒋长秀副主任医师为患者进行了胃镜精查,发现有可疑早癌的胃角微小病变,精准活检后,病理高度疑为腺癌。为让患者得到进一步治疗,蒋长秀为患者做了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病理证实为粘膜内中分化腺癌,最大径为0.5cm。
蒋长秀介绍:“这是一例根除幽门螺旋杆菌后微小胃早癌,普通内镜下诊断非常困难。医生往往会借助色素内镜、放大内镜的'慧眼',更加精准地对癌病变进行筛查和诊断,进而达到治愈性切除的目的。”
病例二
患者李女士(化名)今年60多岁,在外院检查发现胃多发息肉后来到我院消化内科进行治疗。医生在对她进行胃镜检查时,发现患者胃底、胃体有四个直径约1-2mm的扁平隆起息肉,经白光内镜结合电子染色内镜加放大观察后,判断一部分为泌酸腺腺瘤,另一部分为胃底腺型胃癌。
为进一步明确病变,医生决定对发现的息肉先取活检,并为患者完善腹部CT检查,评估有无淋巴结转移。经过一系列的检查,患者病理提示胃体大弯侧病变为泌酸腺腺瘤,胃体前壁及胃底病变为胃底腺型胃癌。这是一类发病率极低的特殊类型胃癌,为了能让患者得到及时有效治疗,消化内科医生团队结合患者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诊疗方案,最终运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将病变完成切除,术后患者恢复良好,无不适症状。
病例三
患者庞先生(化名)不久前因反酸、嗳气多次到医院进行胃镜检查,提示为反流性食管炎。为寻求进一步治疗,来到我院消化内科就诊。科室主任冯瑞教授结合患者病史,在征得患者及家属同意后,安排科室蒋长秀副主任医师为患者做胃镜精查。
检查过程中,蒋长秀发现患者食管有约2mm的病变,考虑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早癌),活检病理和胃镜诊断吻合。科室医生团队经过充分讨论,决定运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为患者进行治疗,最终达到治愈性切除,术后随访患者无不适症状。
为进一步提高早期癌检出率,发挥我院消化内科自身特色及优势,科室于每周四下午2:30-5:30,在门诊二楼消化诊室开设消化系早癌筛查门诊,并由具有丰富消化系早癌诊治经验的专家,为有内镜体检需求人群以及消化系统肿瘤高危人群,提供高质量的胃肠镜精查体检与消化系肿瘤内镜筛查服务。有需要的患者,可通过我院官方微信公众号“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西医院”,找到“内科→消化内科→消化道早癌筛查门诊”进行网上挂号预约,或者到我院门诊挂号处进行预约。
医学小课堂
消化道肿瘤是威胁我国居民生命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根据国家癌症中心公布的最新数据,2016年中国肿瘤发病率最高的三个肿瘤分别是肺癌、结直肠癌、 胃癌,且死亡率最高的肿瘤中消化道肿瘤(结直肠癌、胃癌、食管癌) 位居前五位。随着我国消化道早癌筛查项目的广泛开展,规范消化道早癌筛查与早诊早治的实施对消化道肿瘤防控效果至关重要。
胃镜检查:年龄≥40岁且有下列任一项者,建议行胃镜检查:①胃癌高发地区人群;②幽门螺旋杆菌感染;③有萎缩性胃炎、胃溃疡、胃息肉、恶性贫血等胃癌前疾病;④直系亲属有消化道肿瘤史;⑤存在胃癌其他风险因素(高盐、腌制饮食、吸烟、重度饮酒等)。
肠镜检查:年龄≥40岁且有下列任一项者,建议行肠镜检查:①粪便潜血阳性;②一级亲属有肠癌或本人有癌症史;③有肠腺瘤性息肉史;④有大便习惯改变;⑤存在肠癌其他风险因素(慢性腹泻、便秘、长期精神压抑等,有报警症状)。
如果既往检查提示存在重度炎症及肠化、不典型增生等改变,记得要做精查胃肠镜检查。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什么是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又称ESD,是一种常见的消化道黏膜病变内镜下治疗方式,其通过各种电切刀在病变处逐渐分离黏膜层与固有肌层,最后完整地剥离病变,以保留消化道的解剖结构及功能。
ESD的适应症是什么
(1) 消化道早癌 (病变局限于黏膜及黏膜下层) 及癌前病变;(需进一步根据病变大小 、分型综合判断);
(2) 消化道黏膜下肿物;
(3) 巨大平坦型息肉或无蒂的结直肠息肉(超过2cm的息肉) 。
相对于外科治疗,ESD 的优势有哪些
(1) 创伤小,且可保留消化道解剖结构的完整性及功能;
(2) 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费用低,住院时间短,无术后腹腔粘连;
(3) 可接受多部位或多次治疗。
ESD有哪些并发症
(1) 出血,指术中操作引起出血或术后人工溃疡引起出血;
(2) 穿孔 ,指消化道管壁穿破,导致与胸腹腔相通可引起腹膜炎 、气腹 、纵隔气肿大等严重并发症;
(3) 狭窄,指术后瘢痕纤维组织增生导致消化道官腔变窄;
(4) 电凝综合征,病变被高频电刀切除后出现局限腹痛 、发热 、白细胞升高,而无消化道穿孔征象。
ESD 术后随访
(1)癌前病变患者行 ESD 术后第 1 年 、 第 2 年复查内镜检查,后每 3 年复查内镜检查;
(2) 消化道早癌患者 ESD 术后 3 、6 、12 个月复查内镜检查,必要时复查相关影像学检查;无残留或复发者每 年复查内镜检查;有残留或复发者视情况行内镜下治 疗或外科手术治疗,病变完全切除后每年复查。
消化内科简介
中山一院广西医院消化内科,是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广西医疗卫生重点学科、广西消化疾病医学临床研究中心。科室具备完整的学科建制,由消化病房、内镜中心、胃肠动力检查中心、门诊以及实验室组成,现有医教研人员共30人,其中正高级职称2人,副高级职称6人。
目前编制床位36张,拥有炎症性肠病诊疗、肝病诊疗、内镜诊疗三个特色亚专科方向,收治各种消化系统相关性常见病、多发病、复杂疑难疾病和危急重症。
主要专家介绍
张 国
中共党员,中山一院广西医院党委书记,医学博士,留美博士后,博士研究生导师,主任医师,二级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自治区优秀专家。
专长消化内科疾病,尤其是肝炎、肝硬化、肝癌、胆囊炎、胆石症、胰腺炎等各种急慢性肝、胆、胰疾病及胃肠道各种疑难疾病的诊治。在病毒性肝炎、肝纤维化、肝硬化、肝癌等疾病的分子发病机制及其现代治疗研究方面有深入探讨,负责国家自然基金课题、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子课题等10余项。
冯 瑞
中山一院广西医院消化科主任,副主任医师,留美医学博士,硕士生导师。
长期致力于炎症性肠病的临床诊治与发病机制基础研究。主持国自然基金项目2项、广东省省自然基金1项。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发表论文在消化高水平杂志发表论文15篇。多次参加国际会议,发表摘要5篇。
宋怀宇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曾赴美留学一年。
对消化内科各类常见疾病如慢性胃炎、溃疡病、功能性胃肠病、炎症性肠病、急慢性胰腺炎、胆囊炎,胆石症,各种急慢性肝炎、脂肪肝、自身免疫性肝炎、重症肝病、肝硬化腹水的诊断与临床治疗有丰富的临床经验,目前侧重于各种急慢性肝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覃柳
副主任医师。
专长胃食管反流病、慢性胃肠炎、消化性溃疡、消化道出血、急慢性胆囊炎、胰腺炎、肝硬化、炎症性肠病等消化疾病的诊治。内镜操作诊疗技术娴熟,对各种消化道疾病尤其是胆胰疾病的内镜诊疗有丰富经验,如超声内镜诊断及超声内镜引导下穿刺活检及诊治术等,擅长应用超声内镜诊断隐匿疑难胆胰疾病。
何宛蓉
副主任医师,医学硕士,硕士研究生导师。
专长各种急慢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病、疑难肝病、胆道感染、胆石症、急慢性胰腺炎、消化性溃疡、消化道出血、胃癌、结直肠癌、功能性胃肠病、炎症性肠病等疾病的诊治,尤其擅长自身免疫性肝病、慢乙肝临床治愈、脂肪肝及疑难肝病的诊疗。
蒋长秀
副主任医师,医学硕士。
专长胃肠胆胰疾病诊治,尤其消化道早癌、粘膜下肿物诊断及ESD治疗、超声内镜诊断及介入操作,2016年于南京鼓楼医院及日本竹紫病院学习早癌诊断,先后于上海长海医院、北京301医院、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学习超声内镜,获超声内镜全国比赛三等奖。(来源:消化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