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8-25来源:心血管内科编辑:浏览: 次
近日,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简称中山一院)广西医院心血管内科团队采用可降解房间隔缺损封堵器介入手术,为一名深受胸闷、心悸困扰的患者解除了“心”病。此项技术的顺利开展,标志着我院心血管内科在结构性心脏病介入治疗领域迈入了“无植入、可降解”的全新时代,为广大先天性心脏病患者提供了更优、更前沿的治疗选择。
患者为57岁中年男性,因反复出现胸闷、心悸等不适症状前来就诊。经详细的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B超)检查,提示其心脏存在一个约13*12毫米的房间隔缺损(ASD)。房间隔缺损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畸形,心脏心房之间的间隔出现“漏洞”,导致血液异常分流,增加心脏负荷,长此以往可引发心力衰竭、肺动脉高压等一系列严重并发症。传统观点常认为先心病是“儿童病”,但事实上,部分患者因缺损较小或症状隐匿,直至成年甚至中老年才被发现,本例患者即是如此。
面对患者的病情,我院副院长、心血管内科学科带头人夏文豪,伍广伟主任医师及许能文副主任医师组成的结构性心脏病团队,组织了深入的病例讨论。专家团队表示,传统的治疗方案包括外科开胸手术和介入封堵手术,外科手术创伤大、恢复慢;而常规的介入封堵术虽属微创,但植入体内的镍钛合金封堵器将作为永久性金属异物留存心内,即使远期安全性得到验证,但极少数患者远期也可能出现金属疲劳、组织侵蚀、影响后续心脏MRI检查等情况。
为寻求对患者最有利的长期预后,经与患者及家属充分沟通并详细评估后,心血管内科结构性心脏病团队最终决定为患者施行“可降解房间隔缺损封堵器植入术”。该封堵器由医用高分子材料制成,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力学性能。植入心脏后,它能像传统封堵器一样立即有效地封堵缺损,恢复心脏正常血流动力学。其革命性之处在于,完成“桥梁”使命后,它会在未来2-3年内逐渐被人体降解吸收,最终被自身组织完全替代,无异物残留,从而实现“介入无植入”的理想效果,最大程度保留了心脏的原始解剖结构和功能。
手术当日,在伍广伟、许能文两位医师紧密配合下,通过患者大腿根部的股静脉建立通道,将压缩的可降解封堵器精准输送至心脏房间隔缺损处。在超声及X-ray影像的实时引导下,封堵器被缓缓释放,如同撑开一把“生物可降解伞”,完美贴合并封堵住了缺损。术中超声即刻确认封堵成功,无残余分流,且未影响周边心脏结构。整个手术过程耗时短,患者全程处于清醒状态,无明显不适,术后仅留下一个微小穿刺点。
术后患者恢复良好,困扰多年的胸闷心悸症状显著改善,已于近日康复出院,患者对治疗结果感到非常满意。
本次手术的成功,不仅是我院心血管内科技术水平的有力体现,更是我院紧跟国际医学前沿、积极引入并推广创新医疗技术成果的缩影。可降解封堵技术为房间隔缺损患者,特别是对体内金属异物有顾虑、年轻或活动量大的患者,提供了一个更为理想的选择。未来,科室也将继续秉承“生命至上、技术先行”的理念,不断探索和应用更多先进技术,为守护群众的心脏健康贡献更多力量。
认识生物可降解房间隔缺损封堵器
什么是房间隔缺损(ASD)
我们的心脏分为左心房和右心房,中间有一堵“墙”叫房间隔,它保证血液在左右心房间不混合。如果这堵墙天生有个“洞”,就是房间隔缺损。
这个洞会导致血液异常分流,增加心脏负担,久而久之可引起心悸、胸闷、气喘,甚至心力衰竭和肺动脉高压。所以,一旦发现,通常需要干预治疗。
传统的“补洞”方法:金属封堵器
过去二十年,经导管介入封堵术是治疗ASD的巨大进步。医生通过大腿根部的血管,把一个压缩的封堵器送到心脏缺口处,然后释放开。这个封堵器像一把“双伞”,夹住缺口两端,瞬间封堵血流。
优点:微创、无需开胸、恢复快、效果好。
缺点:这把“伞”是镍钛合金等金属制成的,它会作为一个永久性的金属异物,终身留在患者心脏里。
虽然绝大多数人能与它和平共处,但理论上存在极远期(数十年后)的潜在风险,例如:
组织侵蚀:极少数情况下金属边缘可能磨损心脏组织。
影响后续检查:金属物会产生伪影,干扰心脏磁共振(MRI)的成像质量。
心理顾虑:部分患者,尤其是年轻人,对体内有终身金属物感到担忧。
革命性的新产品:生物可降解封堵器
为了解决上述顾虑,生物可降解封堵器应运而生。它是心脏介入领域的一项重大突破。
它是什么做的
它不再是金属,而是由一种高科技的医用高分子材料(如聚左旋乳酸) 制成。这种材料具有良好的支撑力和生物相容性,早已广泛应用于外科缝合线、可吸收螺钉等医疗产品中,安全性经过长期验证。
它的工作原理是怎样的
您可以把它理解为一个 “生物脚手架” ,它的工作分为三步:
第一步:即时封堵(“架桥”)。植入初期,它的结构和功能与传统金属封堵器一模一样,能立即有效地封堵缺损,恢复心脏正常结构。
第二步:引导修复(“搭脚手架”)。封堵器植入后,人体的自身组织(内皮细胞和纤维组织)会沿着这个“脚手架”慢慢生长,逐渐完全覆盖它,形成由自身组织构成的永久性封堵。
第三步:降解吸收(“撤脚手架”)。当自身完全长好、足够牢固后(通常需要2-3年时间),这个“脚手架”的使命就完成了。它会通过人体新陈代谢,被缓慢地、安全地分解为水和二氧化碳,然后被身体完全吸收并排出。
最终结果:缺损被患者自己的组织完美修补,体内没有任何异物残留,心脏恢复了最原始自然的状态。
它有什么巨大优势
无异物残留:消除了体内永久存留的金属植入物的所有潜在风险和心理顾虑。
更好的远期安全性:避免了极晚期金属疲劳和组织侵蚀的风险。
不影响未来医疗:不会对未来的心脏MRI等检查造成干扰。
血管兼容性更佳:材料特性可能更有利于内皮细胞爬覆,降低晚期血栓风险。
尤其适合人群:对年轻患者、儿童、以及未来生命周期很长的患者,意义尤为重大
心血管内科简介
中山一院广西医院心血管内科是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重点建设专科,在副院长、学科带头人夏文豪教授的带领下,各项工作有序开展,目前拥有床位32张(包括抢救床位4张)同时兼管介入导管室。
科室现有医生12名,医学博士3人,其中2人在读,医学硕士9人,主任医师2人,副主任医师2人,技师1名,护士12名,在常见和疑难心脏病的诊治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治疗范围包括冠心病、主动脉疾病、瓣膜性心脏病、心律失常、先天性心脏病、急性心肌梗死、心源性休克、心衰、心肌病、恶性高血压等,现有冠心病、心律失常、高血压、心力衰竭、结构性心脏病等5个亚专科。
科室擅长各种心血管疾病介入治疗,尤其是主动脉疾病诊疗已具备世界先进的设备和领先的诊断治疗技术,其中重度主动脉瓣狭窄或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经皮导管主动脉瓣植入术(TAVR)、主动脉夹层或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术(EVAR)等高难度手术处于区内领先、国内先进水平,并长期扶持区内多家区市级三甲医院技术开展。
科室常规开展复杂冠心病介入治疗、心律失常射频消融、永久起搏器植入、肾动脉支架植入、肺血管疾病、结构性心脏病、外周血管病治疗,在高血压病、心肌病、急/慢性心衰、心源性休克等疾病的诊断和介入治疗等方面技术成熟,并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和创新。
主要专家介绍
夏文豪
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高血压血管病科主任,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西医院副院长,广东省杰出青年医学人才,中华医学会中青年心血管病学菁英。
科学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广州市重点研发计划、广西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等10余项基金;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在Hypertension(4)、STTT、Nano today、Advanced Science、Ebiomedicine、Aging Cell等高水平杂志发表论文30余篇;主要完成人荣获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中华医学三等奖。
社会任职:中国医师协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青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心血管互联网联盟智能诊疗联盟秘书长;国家标准化高血压中心秘书长;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研究型医院心血管病学组副组长;广东省医师协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高血压专业委员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健康管理学会心身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基金评审专家;《中华高血压》《中华细胞与干细胞》杂志编委。
袁 军
心血管内科执行主任,主任医师、医学硕士,中国医师协会睡眠呼吸分会全国青年委员、广西医学会心脏起搏及电生理学会青年委员。
从事心血管内科诊疗工作10余年,专长心血管疾病诊断及治疗,尤其是心血管危重症病人救治,包括冠心病、高血压病、风湿性心脏病、心肌病、外周血管病的诊断及治疗。曾到新加坡心脏中心学习外周血管疾病的介入治疗技术,擅长主动脉夹层、腹主动脉瘤等外周血管疾病的介入治疗,对冠心病介入治疗积累了一定经验。
纪程程
派驻专家,中山一院广西医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博士后,硕士生导师。
擅长心血管常见疾病(例如冠心病、高血压、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心肌病、高脂血症等)的规范化、个体化治疗。尤其擅长代谢性心血管疾病及心力衰竭的治疗,针对不同患者制定合理、规范的个体化随访治疗方案。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1项,参与国自然面上项目、广东省自然项目等多项。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身份发表SCI论著近10篇,参与发表SCI论著20余篇。获国家发明专利一项(第一发明人)。参与临床研究多项。参编:《实习医生手册》,人民卫生出版社。
广东省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血管内科工程分会委员兼秘书;广州市女医师协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委员等。
甘剑挺
主任医师、心血管科党支部书记。广西医师协会科学普及分会副主任委员、广西医学会心脏起搏与电生理分会委员、广西医师协会胸痛专业委员会委员、《微创医学》杂志编委。在SCI、《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中华老年医学杂志》《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曾先后到广东省人民医院进修心律失常介入诊疗、主动脉疾病介入诊疗以及到新加坡国家心脏中心学习冠心病介入诊疗。擅长心律失常、主动脉疾病、冠心病介入诊治及高血压、心力衰竭等疾病的诊治。
蒙绪宁
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从事冠心病介入诊疗工作10余年,作为第一术 者完成冠心病介入治疗超过5000例,院内率先开展慢性闭塞病变逆向导丝技术及较早开展冠脉钙化病变旋磨术,擅长复杂、高危冠脉病变介入治疗;同时熟悉先天性心脏病封堵术,熟悉房颤左心耳封堵术。
2001年毕业于广西医科大学,2007年获得武汉大学医学院硕士学位,2010年参加北京协和医院冠心病介入诊疗培训基地培训,2020年参加广西自治区人民医院先天性心脏病介入诊疗基地培训论著:在国内专业期刊发表论文数篇。
刘 宇
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医师,医学硕士,毕业于中山大学(原中山医科大学),曾在纽约州立大学以及德国进行学习交流。现任中部复杂冠脉病变介入治疗青年委员会委员、广西医师协会体外循环与生命支持委员会委员、广西预防学会心血管预防与控制委员会常委。
从事心血管疾病科研以及治疗工作近10余年。对各种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心脏瓣膜疾病、主动脉,外周血管疾病、高血压病、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的有较丰富诊治经验。擅长冠心病、心脏瓣膜疾病、主动脉,外周血管疾病介入治疗工作,多次获邀出席国际、国内心血管会议并做相关汇报。
张 毅
副主任医师,医学硕士。从事心血管病诊疗工作10余年。中国中药协会心血管药物研究专业委员会委员;广西医学会心脏起搏与电生理学分会委员会委员;广西中医药学会心病专业委员会委员;桂林市医学会心电分会委员;桂林市预防医学会心血管专委会委员。专长于心律失常的临床介入诊疗和基础研究。同时熟练掌握冠心病的介入诊疗等技术。(来源:心血管内科)